旧版回顾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重点学科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学科建设->学科规划->重点学科简介->正文

    新疆大学重点学科简介

    时间:2025年04月18日    来源:    作者:    阅读:

    新疆大学重点学科简介

    一、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历史悠久,是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根脉和源泉。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俞秀松、林基路、沈雁冰(茅盾)、张仲实等就在新疆大学讲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22年获批“十四五”国家立项重点建设学科。2020年获批思想政治教育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在自治区“十三五”重点学科评估 验收中获“优秀建设成效”评价。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与经典著作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研究、边疆多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西北边疆治理历史与基本问题研究。

    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获批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成全疆高校唯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幕课资源;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流课程4门;入选优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库1门;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公共选修课“经典照耀青春讲堂”;通过馆校合作,加强博物馆与“大思政课”的双向融合,在全国率先启动“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系列活动。

    团队建设:现有师资队伍96人,高级职称占比90%,博士学位教师占比90%。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 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青年专家”2人。获批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入选“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人,“全国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库”1人,荣获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1人,自治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育团队”1个。从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对口支援与对口合作高校,聘请“天山学者”、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生导师10余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系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自治区三八红旗手集体等。

    平台建设:中央统战部等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20年获批,2023年首轮评估获优秀)、部区合建大型研究平台“西北边疆治理文献与研究中心”、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牵头高校(2022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2018年)、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红色文化研究中心”(2021年)、自治区“新疆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2017年)。

    科研成果:2017年以来,获批国家、教育部重大重点项目22项,在研国家级项目63项,科研经费4594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6项。出版系列丛书26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CSSCI级别论文40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38篇咨询要报获中央领导批示,在“去极端化”“打击恐怖主义”等世界性治理难题上,贡献中国新疆经验。

    二)化学:化学学科是“211工程”、“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和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该学科自1993年获批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以来,每期都以优秀成绩通过自治区验收。2016年获批自治区“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高峰学科,同年底入选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且排名稳步提升,目前已进入千分之四(2024年11月)。2017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重点建设学科,2021年再次入选国家第二轮重点建设一流学科。依托化学国家一流专业,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每年招收本科生7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博士研究生30余人。

    研究方向:碳基能源资源化学基础、碳基功能材料、碳基能源资源催化转化。

    团队建设:学科现有固定研究人员116人,其中正高级47人、副高级52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1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万人计划”4人、“青年千人”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1人、自治区各类人才计划45人。2024年荣获全国教育先进集体,建成了自治区院士工作站、“黄大年式” 教师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和自治区创新团队4个。

    平台建设:现有省部共建“碳基能源资源化学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清洁转化与煤基碳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功能材料”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新疆环境功能材料”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

    科研成果:化学学科围绕新疆优势特色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和综合利用,在煤化学基础、煤基碳材料及煤炭催化转化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近三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总经费达2.2亿元,其中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2项,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先后在Angew Chem. Int. Ed., Nat. Commun.,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Nano Energy, J. Mater. Chem. A等期刊上发表被SCI收录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二区以上论文200余篇。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于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是新疆大学3个国家一流建设学科之一,是自治区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研究方向 :多语言多模态认知计算与内容安全、信号检测与智能处理、大数据分析与智能控制。

    团队建设:现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教学团队1个、创新团队3个。教职工137人,教授23人、副教授4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自治区天池特聘教授4人、天山英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天池英才创新领军人才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4人、教学能手6人。

    平台建设:现有鹏城实验室新疆网点1个,中央网信办、教育部、人社部等13部委联合授牌的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1个,丝路多语言认知计算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研究中心2个。

    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自治区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承担国家“863”项目3项,"973”项目1项。近五年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科技部项目、省部级项目25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3.5亿元。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及会议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授权专利130余项。


    二、“十四五”自治区优势学科振兴工程建设学科

    一)数学:

    获批时间:2022年获批自治区优势学科振兴工程建设学科。

    研究方向:图论及其应用、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科学与工程计算、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先进计算。

    团队建设:现有教育部创新团队“组合优化与图论”,1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科学计算与机器学习及应用”,3个自治区天山创新团队“复杂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偏微分方程数值解”“计算磁流体力学”等。专任教师中教授31人,副教授47人,博士生导师46人(校内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2人,占比83.6%。

    学科平台:2009获批“数学与应用数学”国家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13年获批建设新疆应用数学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023年获批建设“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新疆数学科普教育基地(中国数学会)、 院士协同创新中心(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2024年自治区级平台 “新疆数学与人工智能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成立。

    科研成果:2024年新疆大学数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同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新疆大学数学学科上榜。此外,新疆大学数学学科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定级为B,位列自治区理工类学科排名第一且唯一。2019年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近三年承担各类科研课题共计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获得省部级等各类项目7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二区以上高水平论文300余篇。荣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获新疆青年科技奖1项。

    二)机械工程

    获批时间:2022年获批自治区优势学科振兴工程建设学科。

    研究方向:智能制造系统与工程、先进制造关键技术及成型控制、特种机器人与农牧智能装备。

    团队建设:现有专职教师83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3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69人。拥有博士生导师40名、硕士生导师110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 人,国家“千人计划”(新疆项目)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2人、教学能手2人,自治区天山雪松领军人才 1 人,自治区天山英才9人(领军5人,青拔3人,托举1人),自治区天池英才43人(特聘教授9人,青年博士34人),新疆大学天山学者6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1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科平台:现有5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分别为新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农牧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新疆特种机器人与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疆增材再制造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近三年承担各类科研课题共计196项,其中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项,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3项,重点研发项目13项,两区项目5项,中央引导地方项目8项,自治区天山英才-高层次领军人才项目5项,自治区天山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项目3项,自治区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500万元横向课题1项。科研经费总计11040.05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67篇,其中三区以上高水平论文507篇,授权发明专利51项、实用新型专利621项,软件著作权233项。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机械电子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机械电子工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第十一届新疆青年科技奖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三)中国语言文学:

    获批时间2022年获批自治区优势学科振兴工程建设学科。

    研究方向:聚焦“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新疆的传播与发展实践研究”“新疆多民族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语言文化资源与国家安全研究”三个研究方向打造学科高峰,积极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经济文化建设。

    团队建设:教授35人,副教授2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8人,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青年英才1名,天山英才7名,自治区教学名师1名、教学能手1名,自治区“天池英才”特聘教授2名,新疆大学天山学者讲座教授3名。

    学科平台: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新疆大学);省部级科研平台2个:新疆文献研究中心、新疆民汉语文翻译研究中心;此外还拥有教育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1个、自治区级科普基地1个、文艺评论基地1个、民间文艺研究基地1个,校级文化润疆研究中心1个。新获批中国历史研究院“绝学”学科扶持计划1项、国家语言文字关键研究领域领航计划团队1个、自治区文艺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1个,获批孔子学堂1个。

    科研成果:十四五期间获得国家级课题23项,省部级课题51项,出版专著23部,在《文学评论》《语言文字应用》《民族文学研究》《中国文艺评论》等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5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其中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主编出版维吾尔语系列教材19本,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10余篇咨询要报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


    十四五”自治区特色学科创新工程建设学科。

    一)地理学

    获批时间2022年获批自治区特色学科创新工程建设学科。

    研究方向:水循环与中亚水资源安全、灾害预警与应急服务、资源利用与绿色发展、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

    团队建设:建成有影响力的省部级团队2个,分别是自然资源部丝路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创新团队和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天山英才创新团队)。现有专任教师62人,其中,研究生导师53人,博士生导师14人。博士学历比例达到95.16%,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4.84%。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自治区天池学者特聘教授3人、天山学者讲座教授2人,天山雪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天山团队1个,自治区天池英才青年博士计划16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1名。“天山英才”培养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天山英才”培养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青年托举人才1人。目前在站博士后13人。

    学科平台:现有新疆绿洲生态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中亚地理信息开发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荒漠一绿洲生态监测与修复 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智慧城市与环境建模自治区普通本科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依托中科院新疆生地所、自治区国土资源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自治区卫星应用中心、自治区草原总站、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自治区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共建7个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科研成果:自2020年以来新增科研项目222项,总经费27061.49万元。其中纵向113项,包括国家级项目51项、省部级35项,经费4004.35万元,承担横向项目109项,到账5838万元。共发表论文564篇,其中一区80篇、与国际学者联合发表论文共43篇。支持我校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学科进入ESI前1%行列;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1新疆地理学会优秀论文奖1项;第十六届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2023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完成专利4项,成果转化3项,转化金额3.17万元。

    二)生物学:

    获批时间:2022年获批自治区特色学科创新工程建设学科。

    研究方向: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及保护生物学、新疆特殊环境生物抗逆机制与特色农林作物分子育种、特色药用生物活性成分与生物医学转化。

    团队建设:现有专职教师74人,其中高级职称53人,博士学位67人,研究生导师58人;形成了“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代谢工程”自治区科研创新团队1个,拥有中组部人才计划2人,自治区天山英才2人,自治区高层次人才1人,三农骨干人才计划1人,自治区教学能手1人,自治区杰青2人,天山青年博士科技创新计划4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和创新团队。

    学科平台:现有1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3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分别为省部共建新疆生物资源基区工程重点实验室、新疆骆驼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瓜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6个校级教学科研平台,分别为蛋白质功能检测与分析平台、高通量细胞培养与活性分析系统、天然产物筛选及功效评价系统、生物信息平台、微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和物种鉴定中心。

    科研成果:近三年,各类科研项目232项,总经费为12038.85万元。其中横向项目103项,经费1955.85万元,纵向项目129项,经费10083万元,论文447篇,其中一区64篇,二区114篇。2022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第十六届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23年荣获第三届“源创杯”创新创意大赛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2022-2024年专利授权5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4项。

    三)生态学:

    获批时间:2022年获批自治区特色学科创新工程建设学科。

    研究方向: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团队建设:现有专任教师53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人、副教授34人、讲师5人,100%具有博士学位。形成自治区级“煤火灾害治理”科研创新团队,现有新疆青年千人2人,“天山领军人才”1人,“天池学者”特聘教授1人,“天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天山英才”3人,“天池英才”13人。

    学科平台:现有新疆绿洲生态重点实验室、新疆精河温带荒漠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荒漠绿洲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西北能源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海外智力为国服务新疆工作基地。

    科研成果:近三年获得各类科研课题321项,总经费1.24亿元,其中国家级36项、省部级项目44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97篇,其中,一区论文47篇,二区论文116篇。获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1项,自治区优秀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4篇。

    四)电气工程:

    获批时间:2022年获批自治区特色学科创新工程建设学科。

    研究方向: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可再生能源并网技术、高电压输电技术、电能存储与转化。

    团队建设:近3年引进优秀博士9人,包括海外高层次昆仑计划人才3人,国内名校优秀博士、博士后各5人。形成由4名校内、10名校外兼职和20余名企业导师组成的学科团队,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21人,博导3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8人。包括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奖获得者1人,何梁何利奖1人,国家人才计划3人,自治区院士培育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1人,自治区级“天山英才”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计划10余人。院士工作站引进双聘院士1人,柔性引进俄罗斯外籍两院院士1人,“天池特聘”教授5人。

    学科平台:现有“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并网控制”和“西北能源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疆优势能源及其装备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重风光储分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高压试验大厅等科研平台和4个自治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科研成果:近5年承担了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5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自治区重大专项、重点研发等自治区级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超1.4亿元。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1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二三等奖10余项。

    五)化学工程与技术:

    获批时间:2022年获批自治区特色学科创新工程建设学科。

    研究方向:化石能源资源高效转化、化工新材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团队建设:现有专职教师100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42人,具有博士学位89人。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获批“万人科技创新领军”1人,自治区杰青6人,41人获得“天池英才”、“天山英才”等自治区人才称号。获批“小组团”援疆团队1个,“天山英才”科技创新团队3个。获自治区自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学科平台:现有省部共建“碳基能源资源化学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能源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煤炭转化与化工过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教育部暨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新疆煤炭清洁转化与化工过程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

    科研成果:2020年至今获批科研总合同经费13100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项;参与获批3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获批自治区重大专项1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或课题11项。横向项目151项,合同经费5280万元。共发表论文839篇,其中一区180篇,二区237篇,三区257篇;授权发明专利27件,转让8件。获得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及中国发明协会创新一等奖1项,参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六)法学:

    获批时间:2022年获批自治区特色学科创新工程建设学科。

    研究方向:学科紧扣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法治建设”这一学科特色,凝练“法治新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贸法律”“人权保障与涉外法治”三个特色研究方向。

    团队建设:现有自治区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新疆人权保障与发展进步研究团队”。现有专职教师50人,其中教授18人(含援疆干部1人)、副教授10人、讲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8人,占76%;博士生导师25人(校内17人校外8人),硕士生导师91人(校内39人校外52人)。新疆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文化名家(1人),天山英才(2人),天池英才特聘教授(2人)、领军人才(1人)、青年博士(7人),校级天山学者(1人),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建成职称、年龄及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

    学科平台:现有教育部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新疆)基地2个国家级平台,新时代依法治疆研究基地、新疆人权保障与发展进步研究中心、新疆党内法规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兵团高院分院、天山区法院2个自治区级产学研研究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法律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法律查明中心、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新疆地方立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网络治理研究院(新疆)分院等5个校院级科研平台,5个自治区法学会研究分会。

    科研成果:近五年,学院获批各类项目102项,其中国家级14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5项,科研经费达1392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04篇;获批咨询要报22篇;出版专著11部;获省部级奖项1项。